关于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体系的提案(2020年度)

2023-06-05


关于推进构建中国特色

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体系的提案

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


建议承办单位:住建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


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城市建设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即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建筑、道路、广场、水渠和管线等系统。虽然它们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社会市政基础服务,却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城市病”问题,如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丧失、雾、城市热岛、交通拥堵、城市文化特性丧失、能源严重消耗等

绿色基础设施是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有国情紧迫性,是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件,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依托。同时,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重大公共投资应能获得生态效益回报,也成为落实“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战略的体系手段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尚处初级阶段,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城市基础设施认知理念和治理实践有待提升。近二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欠账多、要求多和问题多的现状,实践尝试更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本质、重地上轻地下、重灰色轻绿色、重粗放投入轻集约循环。如城市绿化工程建设中过分注重视觉感受的形式主义、不计成本和脱离实际比拼绿地率的状况使得大多工程建设沦为城市“花瓶”,非但不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反需花费高昂成本,消耗大量资源。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尚未体制建设,缺乏相应技术体系、标准、评价规则、法律规范。由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水利、金融等诸多领域,其长周期和大尺度的绩效成果缺乏明确的系统性指标评估和管理体系,缺乏长远规划和配套实施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政策保障不足。绿色基础设施运营模式不清晰无法实现多类型基础设施融合协作的运行模式。因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全产业链的闭环体系,无法完成可量化的系统性整理,行业融合效应下的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发展的系统集成效益无法发挥。

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全面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系统不仅能拉动我国城镇化后半程发力的新引擎更有助于我国对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快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增强中国影响力。为此,建议

一、加强体制建设,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法规政策保障

建议有关部委设立绿色基础设施科研基金和课题,用于鼓励和支持有关从事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实践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体系的科研创新工作。

同时,根据我国发展特色、现状及先决条件,建立不同尺度和类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运营维护等全流程技术体系、数据体系、评价、标准,最终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中国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条例》,规范引导城市及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明确投资领域引领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方向

依据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补短板的部署,明确增加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补历史欠账,拉动产业链可持续增长;同时应对区域不均衡和城乡不协调冲突,分析区域之间、专业之间和城内外之间的独特矛盾,重点关注老城升级和旧城改造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由量到质跨越式发展

升级海绵城市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与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为我们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技术和市场经验。为了可以分别针对城市、县区、项目尺度开展不同空间范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试点示范,可优先从具有人居环境改善急迫需求的标的着手,有效连通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通过“授牌”、“认证”、“专项基金”和“验收考核”等方式激励,系统化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持续运行维护保障机制,智慧平台管理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相关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在市场链中的付费机制和自持续运营机制。实现生态产业化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构想,实现绿色基础设施购买服务的产业链交融价值,引导金融市场对绿色基础设施的产业化倾斜,增强资本支持力度和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能力,增强国家公共资源投资效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实现多种市政基础设施协同配合,建立AI+GI的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享